April 03, 2023
藝術家謝里法自1986年開始畫牛,他對牛的形態掌握嫻熟,從油畫、壓克力、粉彩、素描到近作的墨彩不斷有所創新。本展展出超過100件謝里法近年創作思維中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的《牛系列》作品,來彰顯出他這系列性觀念推演的創作不輟,不斷地追求創新的精神,並展示他鮮少曝光的書信史料,以突顯出他也是臺灣美術史家的「雙棲」身分。
April 01, 2023
藝術家黃土水被視為1910-1930年代臺灣雕塑界唯一代表藝術家,是臺灣第一位留學日本、研習西洋雕塑的藝術家,作品曾入選四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所獲殊榮揚名於臺灣與日本藝壇,並開啟臺灣的新美術時代。本展展出37件黃土水作品及豐富文獻資料,使大眾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這位優秀的雕塑家。
March 23, 2023
藝術家黃薇珉擅於運用具有溫度又和諧的顏色來表達溫暖的心境,本次展覽「一山一水」的「一」是公路線的意思,公路線串連了「山」與「水」。整個島嶼有了公路線的串連,豐富了人們的視野,而另一視野透過汪洋大海,觀看我們身處的小島。
March 16, 2023
双方藝廊策畫「線索2023」聯展邀請李錫奇、葉竹盛、王為河、吳銀海、吳孟璋、陳曉朋、吳尚邕、徐瑞謙、以及龔寶稜九位藝術家參展,由繪畫出發、納入雕塑、再至現成物、裝置等不同媒材範疇,在相異的形式與議題中隱然透出連結起過去與未來的路徑,而意義與情感於此脈絡轉化為萬千種姿態。
March 15, 2023
大未來林舍畫廊策畫《遠・逸_東方抽象與造境傳統》聯展,展出吳大羽、李仲生、趙無極、朱德群、陳道明、夏陽、蕭勤共七位華人前輩藝術家。從延續東方藝術精神及審美意趣的角度上,回望前輩藝術家們的創作,於水墨山水傳統中追求「造境」、「寫意」,亦透過此展一窺前輩藝術家們,持續地強調其創作意識中,形式表現與美學思考裡,東方思想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老莊思想精神的追求。
February 01, 2023
藝術家黃步青為臺灣最早以複合媒材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藝術家之一,曾跟隨李仲生學習現代繪畫。本展展出藝術家各個時期作品,從早期之素描、繪畫、報紙、木材、結合拾得物之複合媒材以及近年來以廢棄物、鋼鐵為主的作品,並將重現1999年黃步青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代表性作品〈野宴〉。
November 09, 2022
藝術家張炳南1924出生於臺中豐原,曾榮獲優良教師獎、中興文藝獎章、文化部文馨獎,一生致力於美術教育。教學同時亦向前輩畫家葉火城、李石樵學習油畫,於省展、全國美展上屢獲佳績,1969年更是以作品〈漁村〉,獲得全省美展第一名,是二戰後台灣西洋美術發展初期,承續臺灣前輩畫家啟蒙有優異表現的藝術家。
November 03, 2022
藝術家莊普早年求學旅居西班牙,長年的文化洗禮,醞釀其豐沛的創作思辯。1981年返台後,時逢急待改變的社會,藝術家莊普參與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與伊通公園等藝術空間的創立,積極探索實驗性的表現形式,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發展,並在2019年榮獲國家文藝獎。
October 05, 2022
藝術家霍剛1932出生於南京,為「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1964 年赴義大利,曾長居米蘭50 年,2014 年返台定居。其作品從「點」的元素出發,畫風從早期的實驗、沈鬱逐漸蛻變成近期的開朗、明快。縱觀華人抽象藝術史,藝術家霍剛是致力於幾何抽象創作的代表畫家之一。
October 03, 2022
在全球藝術界被譽為「東方馬蒂斯」的藝術家常玉出生1895年中國四川南充,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繪畫,之後又向書法家趙熙學習書法,1921年前往巴黎學習藝術創作。其創作主題多以裸女、花卉以及動物為主,其中花卉主題是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September 20, 2022
藝術家王仁傑1962年生於台中,在八零年代,以新生代藝術家的視野,積極發揚新觀念藝術理念,於1990年旅居法國,其創作風格遊走於具象物質與抽象表現之間。藝術家汪天亮1950年生於上海,其作品具有強烈的色彩張力和視覺質感,以傳統媒材融合西方抽象表現主義以及中國書法的筆法趣味、水墨的意境哲思,呈現出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
September 01, 2022
藝術家吳炫三1942年出生於宜蘭羅東,深信接觸大自然才是激發內心深處,憾動創作的泉源。藝術家紮實的寫實能力,是國內藝壇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家。他的生命活在整個地球世界中,經過馬雅文明、印加文化的洗禮,並見識了非洲和中南美洲曾經有過的高度文明,以及埃及古文明雄偉壯大的文化遺跡。藝術家將世界的色彩線條融入「人」的輪廓,他屏除了事物所能看見的表象意義,找到了一個心靈上的直接反映。
August 20, 2022
藝術家蕭筑方多年來以炭筆素描作為手稿,畫布作品來記錄生活中的奇想或情緒,像是單格漫畫般充滿戲劇性。跳脫過去使用電腦軟體配置顏色及壓克力平塗的繪畫技巧,藝術家蕭筑方近年的創作方式更貼近一種尋找模式,像是將繪畫過程拉長,在收斂和外放之間猶豫,使畫面多了些思考過程,也讓扁平的畫面出現更多律動的筆觸。
August 12, 2022
藝術家林顯宗1933年出生於宜蘭蘇澳,六十餘年來持續創作,在風景、人物、靜物各領域皆有擅長。他相當重視素描基本訓練與寫生,作品表現即繼承前輩畫家作品的共通風格,那就是外部形象的掌握能力與光影明暗的捕捉。他的作品賡續臺灣美術發展的濤濤洪流,從上個世紀到本世紀,綿延不絕,展現臺灣美術的風土特質與其獨特詮釋手法。
August 01, 2022
此展覽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相互補述,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同時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影像互動裝置將時代顯影。 本展至高美館巡展,除承續原有的展覽內容,再提借高美館、國美館、南美館以及李石樵美術館等典藏作品加入展出陣容。
July 01, 2022
此次展覽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掘光而行│洪瑞麟」回顧展,展出洪瑞麟逝世後,長子洪鈞雄將當年父親移民美國時,親自挑選的經典家藏作品為捐贈基礎,加上各系列的代表作一併於2020年捐贈給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以洪瑞麟一生的創作精華主軸,以時間軸的概念帶領觀眾一同細細品味洪瑞麟成為藝術家的心路歷程。
June 01, 2022
藝術家陳澄波1895年出生於臺灣嘉義,1924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美術大學),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成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臺籍藝術家;其後,作品持續多次入選「帝展」及「台展」特選及府展。1933年返台,隔年與同期臺灣藝術家創立「臺陽美術協會」,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陳澄波除了是嘉義地方,更是臺灣美術史上,重要的藝術家群像。
May 16, 2022
藝術家徐永旭,以身體作為創作主體,強調作品與身體之間的對話,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利用陶土為主結構,打造出和世界相互流動的形體架構。徐永續親自以繁複且高度勞動的工程,與環境、氣候、燒製等完全與作品結合,為的就是呈現出最純粹的陶塑作品。本為厚重本質的陶土,在藝術家捏塑後,以輕薄柔和的線條與形態呈現,以「大」且「薄」這樣難見的陶製雕塑作品,期待自我以藝術創作超越藝術創作,踏上不斷挑戰自我的路程。
May 01, 2022
藝術家黃華真1986年出生於臺灣高雄,2009年畢業自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黃華真以最經得起歲月考驗的油畫顏料來創作。不以一般油畫先打草稿、上一層等乾再畫下一層的創作方式,藝術家黃華真選擇以「一次畫完」為主。善用油畫乾燥後不太會變色和能保持透明度的兩大特性為主軸,在作品中保留大量的直接筆觸,畫上畫布後不再多做修改,需精準的下筆捕捉當下作畫的意念。
April 01, 2022
藝術家洪瑄199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2015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術家洪瑄透過胡粉反覆的過程所積累出的質地,加上絹本身的朦朧氣氛,著迷於勾勒墨線與跳躍式色彩的光暈效果結合,在朦朧的絹上,一部分延伸了藝術家本身的情感成分,一部分則引導出媒材特性眼伸出的特殊場域。對於圍繞在主體上的微弱光暈,透過絹四透非透的質地,除了表達畫面情境中的情緒,也呈現畫面中一種隱晦的衝突感,在質感與顏色中形成一個開放性的場域,存放種種的情緒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