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專欄】神的恩典色彩 | 曾啟雄
April 23, 2012
小時候住在貴格教會隔壁,當聖誕節歌曲響起時,會發放有金銀粉、亮片灑附於表面的聖誕卡。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卡片,要數雪地上的教堂景色之卡片了,教堂尖聳的造形,是印象中的特色。有機會,前往巴黎聖母院。邂逅了一場婚禮,隱身其中,靜謐享受一早上的異國宗教婚禮時光。印象中,教堂陰暗神祕的氛圍,伴隨著管風琴與讚美詩歌,不知不覺,讓人有不敢造次的心情。由於光線不足,所形成的教堂黝黑內部空間,崇敬美感油然而生。也讓想起了台灣的廟宇,因為香煙燻黑的黑黯效果般,因而產生震攝效應。在挑高空曠的教堂空間裡,晨曦經過彩色的玫瑰窗,斜斜灑落座椅間,那一刻,只能感嘆: 那是神的恩典!兀自坐在空盪的婚禮後的座椅上,享受片刻從玫瑰窗篩下的光線彩色洗禮。燦爛無比,心靈上的感覺,透亮清澈。穿過性的光線色彩,演出了極佳的彩度加上亮度效果,驗證了色彩影響人的感覺之說。
從台灣的演變歷史,了解台灣是個許多民族進出的地方,也造就了多元文化的樣貌。從教會的設立,到教堂建成,也見證了台灣的歷史發展,包含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這些教堂或教會,從南到北、鄉下到都市,也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更是遊客的到訪景點。如屏東的萬金天主堂(1870)、高雄市內的天主教玫瑰堂(1928)、台南市的中華天主堂(1964)、後壁鄉菁寮的聖十字架教堂(1956)、台中市的柳原教會(1917)、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63)、淡水的淡水教堂(1932)、台北市的濟南教堂(1915)、中山基督教長老教會(1927)等。這些教堂建築,分別由西班牙人、英國人、加拿大人、德國人、日本人、中國人所設計,演出了各自的特色。
屏東萬巒的萬金天主堂,見證了西班牙人,一段傳教的史實。教堂由剛開始的土塊屋,爾後,才由神父良方濟,以西班牙之建築形式改建成。整體是以石灰刷成的牆體白色為主,讓人有純淨的美感。灰色洗石子的色彩,點綴其間,其中也少不了台灣建築中的磚塊材料色彩,在窗戶、在基座上。紅紅的磚色襯著白色的石灰,成了萬巒萬金教堂的色彩特色,也成為該區的信仰中心。
各個國家與派別的傳教士,紛至台灣傳教,在高雄1928年建成了玫瑰聖母堂。入口處,上方勘著沈葆禎所頒下的聖旨兩字之石刻,見證了當時宗教爭亂的歷史。在聖旨兩旁的彩色徽章是單國璽主教的牧徽,在灰色洗石子色彩的建築裡,顯目而優雅,透露出些許的色彩風情。再往北走去的台南,更是當時傳教的重點區域,神學院建築在老樹的襯托下,有種雍容、飄逸的氣息。除此,台南的長榮中學和女中校園內的教堂建築,紅紅的磚色主體與白色的石灰色彩,與英國風的建築形式相輝映,不同於台南地區低矮的閩南三合院紅瓦、紅牆的建築視覺色彩。
更特別的,在延平郡王祠的對面,有座外表看似中式廟宇,卻又不太像的建築,門口掛著中華天主堂牌匾。綠色琉璃瓦、牆磚的使用,搭配著火紅的大門彩漆,很是醒目,想不注意都很難。進到天主堂裡,裡面的佈置與色彩更讓人驚艷,感受到濃濃的中西合璧的氣息。仰頭上望,類似廟宇的藻井,以八卦的形式迴旋上昇。色彩是濃濃的中式感覺,出現於梁柱、天花板的彩繪,金碧輝煌、五彩奪目,充分感覺到天主教與在地文化融合的企圖心與作為,不論從建築的形式或色彩的使用上,大聲說出: 這是中式天主堂。
在台南市後壁的菁寮,遠在省道和高速公路便捷交通網絡之外的小村落,有座教堂,教堂的設計師,曾是得過普立茲獎之德國設計師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所設計的聖十字架教堂座落於此,也是他在海外的第一件作品。此教堂與東海大學校園內的路思義教堂,相同都是以名建築師和奇特的造形和色彩,發光於台灣的一偶。兩教堂的顏色感覺迥然不同,菁寮的聖十字架教堂是以鐵灰色的尖聳的金字塔狀與兩個圓錐狀塔為主體,搭配著其他的石塊壘砌的灰色色調,形式上是德國的感覺,在菁寮的墨林村田野中矗立。
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則是現代感的,由貝律銘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的現代薄殼、無柱、無樑、無牆之教堂。外牆的顏色是以偏橙的黃色菱形瓷磚為主,與周邊校園的綠色環境,構成黃綠鮮明的視覺感受。到了夏季,兩旁的火紅色的鳳凰花盛開時,與路思義教堂形成特殊的配色關係,演出不同季節的色彩變化。另外,在台中老市區的一角,興中街旁,有座不太知名的柳原教會的教堂,該教堂是採用了蘇格蘭長方形會堂(Basilica),於1915年完成的教會建築。柳原教堂的外牆以磚塊壘砌作為主體,灰泥的灰色雜於其間,與尖聳的入口山牆形式特色,讓人印象深刻。
在台北鬧區,坐落於台大醫學院附近一角之濟南教堂,歐式古典的氣息常吸引許多拍照客的目光。濟南教堂建於1915年,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設計師井手薰所設計。以紅磚壘砌作為主建築,搭配了灰泥與石灰白之色彩。另外,1927年建成的中山基督教長老教會,也同樣是由日人所設計的英國哥德式的建築,則是以洗石子的灰色和白色之色彩演出,兩教堂顯出截然不同的色彩風格。除此,也與由馬偕宿舍,後來改建而成的淡水教堂之紅磚尖塔主體建築風格,不論是色彩或形式上,巧妙各不相同。
作為宗教信仰場域的教堂,在歷史中,各有不同的演出,不論在形式上、色彩上、材料上,各自訴說著該時代的痕跡。到了當今,教堂之演出,仍然方興未艾。近日來,頗受矚目的,是位於往日月潭途中的桃米社區,引進了日本著名的近代紙建築師坂茂設計的紙教堂,讓紙材溫潤色彩感覺與信仰的親切感融合,儼然已成為觀光客的首選。該紙教堂,原為神戶大地震後,為當地重建的臨時性教堂,完成階段性的需求後,再度遠渡台灣,為台灣的教堂建築寫下佳話。該紙教堂,當夜幕低垂後,在燈光的照射下,色彩更為迷人。
教堂的浪漫,除了心靈的寄託外,一直也是年輕人共約相伴一生的見證場所,白紗婚禮教堂也應運而生。如宜蘭的海邊一角,遠眺著不甚遠的龜山島,在藍天白雲的見證下,商業性格濃烈的教堂,也頗具風情。環境與教堂造形與環境共同譜出的氣息,吸引著年輕情侶們,提供了在此立下誓約的好場所。新的台灣教堂建築,除了形式外,在材料與色彩上,新的可能性也繼續在改寫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