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專欄】閩南建築基因庫的金門與色彩 | 曾啟雄
September 17, 2016
近年來,金門的戰事緩和後,加上小三通的便利性,觀光事業蓬勃發展。金門的歷史可以推到晉代,之後,陸續各代均有氏族移民。到明代洪武20年,約西元1387年,開始設立千戶所,建築金門城。也就是目前遺留下來的金門城,至今已600餘年了。金門城基礎是由石砌上再以夯土製成,牆寬3.2公尺、高5.4公尺。以當時的標準來看,可以說是「固若金湯、雄震海門」,因此此城被稱為「金門」,也是現在金門的由來,原本的舊稱是浯州,又稱為仙洲、浯江、浯島、浯海、滄浯等。清康熙19年,金門總兵陳龍將在金門城內的總兵署遷移到後浦,目前的金城,之後,金門城的政經中心移往金城。進入民國,整個金門島的發展,更因受戰爭的強烈影響,人口外移、建設停滯。也幸好,許多古老的建築與聚落,似乎像是時間膠囊般,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或許大家會以為台南的舊街道是台灣閩南式的代表,台南的保存狀況已大不如前。包含澎湖在內,閩南老建築,大都因應當地氣候、風土、條件、材料,所形成的特色。當時的台灣是以台南為全台首府,早期漢人初期移民時,文獻記載中的紅瓦、紅牆構成的紅色聚落景觀,已經不復見,或零星散在各地。但在金門,可以找到了當時,成片整村的縮影。不論是瓊林、珠山、歐厝、山后,都是紅色的磚瓦、花崗石、牡蠣灰等建築民居群,形成強烈且特殊的景觀。加上,當地的民居聚落都是按照古代的風水觀念建造的,如珠山的七星流穴,共有七處湧泉,匯聚於中間的池塘,也就是所謂的四水歸塘。四周地形如同覆缽狀,全村以薛姓居民為主,凝聚力強,在不安的時代裡,有互保的功能。
建築形式上,以三合院為主,有一落二舉頭、一落四舉頭、二落大厝、四落大厝、三蓋廊、掛突歸、掛護龍等形式,材料以周邊環境能取得之自然材料為主,如花崗岩、咕咾石或磚塊,也使用大量的紅磚。在技法上,石雕、磚雕、木雕、泥塑、交趾陶、瓷磚、剪黏為主,也夾雜著洋風的番仔樓。整體上,不同於台南的片段與零散、夾雜。金門是集中以聚落的方式出現的,視覺上的色彩感覺更為震撼鮮明,遍佈全島,如果不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可能不會是那樣被保留至今,可能會跟台灣一樣,全部被改建了。尤其,被遺忘於金門城外的明遺老街,有20戶的老民居建築,荒廢於該地,從明代至今,熬過了400餘年的歲月。從牆面與地板的斑駁、屋瓦的殘破、掉落的瓷磚、磚牆,其色彩的豐富,在時間的催化下,色彩和歷史共同在金門的演出,令人驚艷。
初次到金門,由尚義機場直接進入金城,正值中元節。在鎮內,總兵署前老街的商家,家家在狹長下桌上,擺滿供品,演著台灣已經不多見的懸絲魁儡跳鍾馗。窄淺的店面,散發出老與古的色彩氣息,尤其漢藥鋪的擺設,仿佛時間被凝結了。外在的環境與進行的儀式、穿梭其間的人群,形成典型的金城的儀式變化的色彩。在建築上,約略可以分成幾個區域來看,如近代的老街道、統一性的街道色彩之模範街,以家祠為中心的宗氏家族的集合聚落式民居、迷彩的戰地政務與中洋混搭式建築的色彩特色,也是較為容易區別的。古代建築之共同色彩特徵,都建立在紅磚紅瓦的閩南建築型式,那也是台南早期的民居建築型式。
色彩上,從材料上來看,中洋混搭的洋樓表現形式,是以洗石子的表現技法為主,因此出現的色彩感覺是以細白、中低灰、濁綠、淡灰藍、淡赭色的細石的色彩,是近距離演出的主體。建築物牆體的下方,大都以花崗岩的作為基礎的。花崗岩是就地取得的石材,色彩帶土黃、有黑色小斑點。遠距離觀察的話,細部的色彩通常是會呈現同化現象,色彩產生混合效果。洗石子的部分變成中偏高的灰色色階,花崗岩的部分,則呈現中高明度土黃的色彩感覺。較特別的色彩表現是貼磁磚,在一般民居入口的正面,牆面上會對稱式地貼上彩色圖案的瓷磚,花紋和色彩的表現是很炫爛的。中洋混搭的建築聚落,以水頭的規模為最。這些建築幾乎都是金門移居海外的華僑,經商成功後,匯錢返回故鄉所建成的居多。
較老的民居建築,值得一提的是金門城外的明遺老街。明遺老街兩側民居,是以土塊、花崗岩、咕咾石、木料、薄紅瓦、紅磚作為主體,夾雜著當作黏合劑的石灰或牡蠣灰等的色彩演出。該街位於舊金門古城外,長度約一百餘公尺、街寬五公尺,舊稱賣菜街。此處建築,據稱可能是僅存的明代建築遺跡。街內兩側民居老舊,居民並不多,大都已移居他處。金門政府正在整修維護該區域,希望能改變為具特色的明代色彩氛圍的景點。老街,除了中間有處中洋混搭式洋樓建築外,其餘的民居建築始很統一的呈現,頗有回到明代的感覺。
除了明遺老街外,作為金門特色的民居,珠山、歐厝、山后民俗文化村是不能不提的,較大規模與集中的表現,在視覺上是令人感到震撼的,尤其色彩。這些以宗祠為中的聚落民居,較明顯的是以薄紅瓦、紅磚、花崗岩、木料為主體色彩,搭配以彩度較高的塗料。早期的塗料,是以石綠、石青、佛頭青、朱砂、銀朱、雌黃、雄黃、高嶺土、黑墨、石灰等為主要。鮮艷色彩出現的面積較大地區,都是宗祠,色彩就是獻給神或祖先最好的獻禮,因此以極盡鮮艷的色彩,熱鬧演出。
宗祠的色彩上,不同的是外牆上,均是以黑色大面積的色面為主。宗祠所祭祀氏的是祖先,祖先均已過世,在五行與陰陽的概念下,屬於黑色的表現世界,這氏宗祠的色彩規制。最為壯觀的地方是瓊林,以蔡姓為主的宗祠林立,山后的民俗文化村則是以陳氏為主的居民。圍繞宗祠的建築,依序為民居,遵守方位與習慣上,宗祠會在最高處,民居逐漸往下處蓋的方式。中間必定有個匯聚的財、丁旺盛的水池,珠山、歐厝都是如此的安排的。其餘的金門古厝到處散在,古蹟的密度很高,建築形式宛如閩南的基因庫般,色彩也令人讚嘆。
作者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 曾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