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專欄】三山國王的魅力色彩 | 曾啟雄
February 16, 2017
回憶是很可怕的能力,三十多年前的景象,彷彿就在眼前而已。那時。無意見到訪台南市西門路的三山國王廟,是無意間的闖入,卻邂逅了當時的知名畫家席德進,著迷於他深邃的渲染色彩畫面,忘了自己也是來取景的。隔著三十多年,不安地經由熟悉的路徑,經過小學,三山國王廟居然還在那位置上。只是路變寬了、多了陸橋、後面與旁邊的水泥建物增多了,其餘的都沒變。小小的廟宇,竟然會是那樣的迷人,誘使再次造訪。三山國王廟的建築形式與色彩是很特別的,不同於台灣經常見到的絢爛奪目、極盡色彩的艷麗,以表虔誠之心的設色方式。素雅的大面積白色與烏瓦、綠色瓦當水滴為主色調,佐以淡雅蘗黃、棗紅、翠藍色的屋脊剪黏與金箔、黑紅漆配色。
台南市西門路的三山國王廟,當時的所在地理位置是台南小北門鎮北防水仔尾,也叫大鎗街,在古地圖上尚可發現。那是當時隨著鄭成功登陸的潮州士兵們聚集區域,懷念家鄉與感謝家鄉三山國王神明的保佑,本以為那次的黑水溝之旅後面,緊接著是場激戰,很難有平安生存下的可能,奇蹟似的再次踏上土地,呼吸著空氣。記載裡,提起的當時潮州人朱堯,曾經擔任鄭成功的戎旗右協,在明朝永曆15年抵達台南。之後,陸續有潮州揭揚縣進士辜朝薦,在永曆18年來台;潮陽人邱輝,於永曆34年,來台擔任鄭成功的宣毅左鎮等等。
隨著潮州人的聚集,三山國王廟也於清代,雍正或乾隆年間,在官民出資下,建立了。且之後,為了安頓初到台灣的潮州同鄉,也於廟後,撥出客房作為潮汕會館,提供臨時性的落腳處。鹿港與其他地方,也有三山國王廟,但是大都與閩南的廟宇建築,色彩或形式上類似。台南的三山國王廟之主殿,呈現一字狀並排,左右兩側分別祭祀著韓文公與觀音菩薩、媽祖。韓文公就是韓愈,潮州人感念韓文公對潮州的貢獻,韓文公兩側,陪祀著文昌君與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另一邊是合祀媽祖和觀音菩薩,陪祀註生娘娘與土地公。後殿的中房,則是祭祀三位國王的夫人。台南的三山國王廟是台灣目前唯一保存之潮州式建築,也經過了多次的整修,目前被列為二級古蹟。
台南的三山國王廟是三進三祠(韓文公祠、三山國王廟、天后聖母祠)的潮式建築,正殿主祀大王巾山國王、三王獨山國王、二王明山國王。三山國王是山神信仰,祭拜位於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獨山等三座山的山神。巾山國王的名字是連傑,字清化。明山國王是趙軒,字助政。獨山國王是喬俊,字惠威。關於三山國王的由來,在廟裡上存有明代盛端明寫的三山明貺廟記的匾額裡,描述是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三山信仰。三山鼎峙,鄉民常見山神顯靈護衛地方,免於災難。唐朝時,就有祭祀活動記載出現了,韓愈就曾因適逢霪雨,也前往祝禱。宋朝時,更因戰事、水旱災、瘟疫等祈禱,屢有應驗,因而分別被敕封為威德報國王、明肅寧國王、弘應豐國王,成為地方的守護神。
台南三山國王廟的建築,在形式上,屋脊是平直的、兩端微翹;不像一般閩南式的廟宇建築是弧狀的屋脊造形。屋瓦是使用烏瓦疊置,並不是台灣傳統建築中的紅瓦,就是紅厝瓦,三山國王廟的烏瓦,是凹狀的仰瓦式排列。在最下尾端靠屋簷處,設置有瓦當和水滴,呈現出琉璃綠的色彩。屋脊處的裝飾是以類似閩南的玻璃剪黏技法表現,只是三山國王廟是採用廣東式的嵌瓷法,將瓷碗的色彩按照圖案的表現需求,剪成適當大小,嵌進石灰底裡黏著。
色彩的顯示上,整體感覺較為淡雅,不似現代閩式廟宇玻璃剪黏的艷麗、高彩度。主要是以琉璃綠、棗紅、鵝黃、蛋白為主,題材的表現是以吉祥的牡丹花、鳳凰、八仙、花鳥動物、人物等為主。牆面的色彩表現上,閩式廟宇大都是以紅磚色為主;如是宗祠的話,牆面才會使用大面積塗黑。而台南三山國王廟的牆面,主材料是以磚塊疊砌,表面敷上蚵殼灰、稻殼、泥沙、石灰等混合之底材,最後以白石灰舖面,形成白色牆面的色彩表現。且會使用堆灰的手法,於適當處,以浮雕的方式表現牡丹、佛手瓜、壽桃等的吉祥圖案裝飾,也會搭配少量的嵌瓷的彩色瓷片表現。
從正面的廟埕觀察,廟宇的色彩感覺是以灰白的石材色彩、灰白色的牆面、琉璃綠的瓦當水滴、烏黑色的仰瓦、棗紅和琉璃綠與鵝黃加灰白色的屋脊色彩感覺,令人印象深刻,尤其看慣台灣艷麗繁複裝飾的廟宇後。入口的梁柱,免不了是朱紅色的討喜,柱頭花筒更是獻給神明的尊貴黃金色。雀替的鏤雕和多彩表現,也如同閩式廟宇一般,很有台灣特色。但,都是點綴性質的,從面積性質來看,還是以白色為主色,其次是烏灰的仰瓦,其餘的色彩都是點綴性的配色。
主殿後的一排建築,主要作為祭祀夫人與會館使用,較為單純簡樸。會館的牆面一樣是白磚塊疊砌,敷灰後使用白石灰塗白。屋脊部分,則因為距離主殿建築較近的緣故,較無法備感受到色彩的變化。目前出現的色彩感覺是在民國86年整修完成的,距離現在是15年,共花了數千萬元修繕經費。但是,根據牆面的剝落情況,已經略為嚴重。不知是當時的整修,沒有落實材料的使用方式呢?還是有其他的因素?連屋脊上的嵌瓷也掉落,稍稍顯示殘破感覺。稍微令人疑惑的,本應是對稱黏貼的嵌瓷山牆之屋簷下裝飾帶,也只復原了一邊,另邊是闕如狀態。無法理解,為何是如此?古蹟整修的監工與發包對象限制與最低標原則,常被詬病。在15年後的今天,也該被適當檢討了。見到色彩的使用狀態,感嘆古蹟的色彩材料問題,一直是國內較為缺乏或敷衍的一塊領域,連大陸也是如此。無任何的材料色彩的基本資料建構,造成採用原材料的購買困難或根本無法取得原始色彩材料的使用狀況下,選擇了替代性的現代色彩材料,卻因為色彩調配的不精確和無根據性,讓地方有特色的建築色彩樣貌,一點一滴的走了樣。
作者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 曾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