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專欄】年年年畫,年色 | 曾啟雄
February 28, 2013
年假過後,年的氣息逐漸變淡,直到元宵節過後,才算畫下句點。年節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慶,從年前,家家戶戶開始忙碌準備,大清掃、布置妝點新氣象。說也奇妙,年一過後,台灣的氣候,也隨之轉變,一暖一寒地趨向溫暖的春天,新年也是節氣中的立春。
如果此時乘坐高鐵由台北往南走去,台灣的土地的色彩,一路深褐色的乾枯色彩感覺,偶而混著太陽麻、油麻菜花的黃色花田,也有預備當作春天耕作綠肥的繽紛波斯菊花朵色彩。經過了苗栗,開始有翻土,準備播種的不同色彩變化,田埂上,為了防風種上的各種樹木,也悄悄地掛上了淡綠色的薄紗。過了大甲溪後,田裡,都淹上水了,插秧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深褐色的表土,淹上水後,色彩更有濕潤的光澤反映。經過了彰化,看到了耕耘機,辛苦的農民趁著早春,春雨下過後,在還是冷冷的春風裡,插下了今年的第一期稻作。到了嘉義的嘉南平原,已經是新綠一片,稻田裡的秧苗很精神地站立著,偶而出現的農舍豪宅倒映在水中,構成台灣的春景,綠油油色彩的典型。抵達台南,田間,紅色磚房三合院散在,更與綠色的新苗相應和、對比,成為南台灣典雅的紅綠配色。到了高雄,暖烘烘的太陽,幾乎已經不太像是初春,喚醒台灣的亞熱帶季節感覺。一趟高鐵台灣南北行,可以感覺到台灣春天是有條綠色的線,從南往北,隨著時間拉開春天新綠的繽紛色彩序幕。另外,有條櫻花開花線,從平地往高山上,一路開過去。從早開的稍微艷紅的寒緋櫻(山櫻花)、粉紅色的河津櫻,隨著溫度變化,八重櫻、吉野櫻等不同品種的櫻花,吸引了台灣一波波的賞櫻潮。
過年,年節的氣氛,除了貼春聯外,就是放鞭炮、等著領紅通通的紅包,偶而,在市場的小販一角,還可以發現過年才會出現的「春阿花」,進廟宇祭拜時,更可感受到年節時節,信眾特多的擠人感受。以往,妝點新春感覺的傳統年畫、剪紙,好像已經是離得很遠了,或屬於不存在生活中的古董了。
剪紙和年畫,具有類似的功能,黏貼於窗戶和牆壁、灶口、門上,帶有裝飾活化生活色彩的功能,也表達了對生活的祈求。剪紙,至今偶能發現,尚有不少的愛好者。但是年畫,幾乎已經消失了。拜訪鹿港老街時,見到李亦興先生尚鍾情年畫的印刷韻味,偶有佳作出現。其餘的,只出現在國立美術館每年定期舉辦的版印年畫比賽中。作品,也逐漸電腦化、現代化,離過去的年畫傳統感覺,已有段距離,表現出藝術的現代化現象。這兩、三年來的台中文化創意園區,透過兩岸交流活動,陸續展出許多地方的版印年畫,分享版印年畫的特色風情。
版印年畫的起源是不太早的,大致上的記載,均說是源起宋代,興盛於明清兩代。提及版印年畫,多以大陸江蘇的蘇州桃花鄔、天津的楊柳青、四川的綿竹、河北的武強、陝西的鳳翔、山東濰坊的楊家埠等六地據點生產的版印年畫為主。其實,其他地方,也生產版印年畫的,如今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河南朱仙鎮的版印年畫。其他,另有山西的侯馬和臨汾、陝西的壅城、雲南的大理和保山、江蘇的揚州、山東的平度和高密、湖南的邵陽灘頭鎮、廣東的佛山、福建的泉州、北京市等,以前的台南和鹿港也有印製活動的存在。但是,這些版印年畫的生產地,都陸續衰微中;至今,大部分已經消失了。兩年前,趁前往蘇州之便,特地前往桃花鄔探訪,竟然只餘地名而已。根據愛好者的調查,早在1949年前後,桃花鄔大的工坊版印活動,就已經消失了。目前,僅能在蘇州市的其他地方,尚有一兩間展售用店鋪維持著。不死心地前往山塘街尋找,竟然只餘商家的櫃檯一小段展售商品而已,並無印製活動的工坊存在。天津的年畫,以楊柳青為著名,附近的炒米店、東豐台一帶,也是過去版印年畫的生產和銷售重鎮,目前也是式微的狀態。相對的,山東濰坊楊家埠的版印年畫活動,仍能維持著全村家族式投產的狀態,其中以同德順畫店的楊洛書為代表。鄰近楊家埠的寒亭、倉上、齊家埠、王家道口等村子,也是全村規模的印製。四川的綿竹,也尚擁有相當的規模持續生產,其他地方的生產,則各有興衰。各地的版印年畫生產,均有其特色。
在色彩的使用上,一般的版印年畫大都是以多版套色的方式上色,也雜著少部分的手工上色;四川綿竹之版印年畫的色彩印刷,以黑色或綠色主版印製,其餘的色彩,以手工上彩。其他地區的版印上彩,也都或多或少有些手工補彩的情形。版印年畫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的刻書印刷技術的發達有關,一路相輔相成的演變著。到了明代,刻書印刷業因為科舉需求和通俗小說的流行而興盛,多版套色的技術也隨之精進。版印年畫的發展,因此在明代也跟隨著提升。
版印年畫,一般被注意較多的是題材的特殊性,有神佛類的,如門神、灶神、財神、觀音、張仙、福祿壽喜、關公、天地各路神祇及鍾馗等,具有保佑家宅、納祥迎福、子孫昌繁、生意興隆、出入平安、驅邪鎮宅等意義。也有使用歷史典故的題材的,如蔡文姬、花木蘭、穆桂英、謝道韞。通俗小說的白蛇傳、西廂記、水滸傳等片段,具有教化的功能。其他,另有風景、人物、花鳥動物、風俗習慣等題材,分別具備喜慶、驅邪、迎福的作用。在表現手法上,以採用諧音、暗喻、象徵式的表現方式居多,如福和蝠同音的表達,佛也和福類似音,也被借用,如佛手瓜的題材。其他,如石榴的「榴開百子」、松鶴的「松鶴延年」、喜鵲和梅花的「喜上眉梢」、猴子和蜜蜂的「馬上封侯」、蓮花的「蓮生貴子」。對吉祥、迎福的期待,成為中國家庭中,年節和擺設上的特色。此方面的論述,常被提及,在此就不再冗述。
彩材料的使用上,傳統的印製方式是和繪畫顏料或染料是相同的,有使用顏料上的朱砂、墨、石青、佛頭青、石綠、赭石、藤黃;染料上的槐花、紅花、花青等。色相上,以紅、黃、青、紫、黑居多。配色上,北方的年畫產地,較為鮮豔;江南一帶的年畫,較為柔和。留傳下來的陝西鳳翔年畫的印製配色口訣中,有「文相軟,武將硬」之配色說法。在此的軟和硬之說法,軟是指粉紅色、淺藍色、淡灰墨色等的淺色系,柔和的色彩感覺;硬的說法,則是指較為鮮豔或高對比配色的大紅、大綠、深藍或濃黑色等的。另有:「軟靠硬,色不愣」的說法,說明色系的使用要注意搭配,不可偏頗。在其他的配色上,亦有:「紅間黃,秋葉墜,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紅重紫,臭其屎」、「青間紫,不如死」、「紅搭黃,喜煞娘」等的說法。對女孩子從年輕到老的表達上,出現有「女紅、婦黃、寡青、老褐」等的變化性色彩對應。從「紫是骨頭,綠是筋」的說法裡,可以感受到版印年畫印製師傅,對色彩配色的喜好,或藉此看出版印年畫的銷售狀態、民間對色彩的喜好狀態。看來,由民間師傅徒弟的傳承中,有一套從體驗中,演變出的自成一格之色彩搭配法則,十分有趣。
在印製師傅的口中,流傳下來的色彩名詞表現,也是很特殊的部分,如荷紅、槐黃、紗綠、桔黃、米黃、大紅、品紅、品藍、草綠、桃紅、粉紅、金黃、佛青、章丹、黑墨。從這些色彩名詞中,可以看出傳統上的色彩表現和原料間的關係,構成了中國傳統色彩表現上的特殊性。但是,隨著時代的進展,方便性和價格的考量,讓版印年畫的印製,也採用了現代的水彩顏料、壓克力(丙烯顏料)顏料上彩。曾到訪過河南的朱仙鎮,參訪了版印中心,師傅面對顏料使用狀況之詢問,回答含糊。事後,小徒弟看著我的狐疑眼神,背著老師傅,一旁告知是用丙烯顏料印製的。看來,徒弟的良心,還是勝過師徒的約束力量。版印年畫,在短期間內,從庶民生活裝飾品,變成愛好者的收藏品,變化劇烈,讓人感受到文化的變動性。其色彩和題材表現上,均有中國風的特殊性,也足以代表中國人的喜好切片,值得進一步認識、參考,延伸運用的。
作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曾啟雄